核心
  提示
  由於見義勇為行為太過稀缺,民眾傾向於用同樣稀缺的東西以作回報,比如高考入學機會。雖然眾多考生還要千軍萬馬等著過獨木橋,但大家已迫不及待地讓這兩位一騎絕塵了。
  □ 徐瓊 成都商報評論員
  “自古英雄出少年”,英雄不常有,少年英雄更罕見。正因此,江西一名見義勇為高三男生贏得英雄式禮遇。人民日報以頭版顯要位置表達了對這件社會新聞的特殊喜愛。
  這位名叫柳艷兵的高三男生當得起贊美。5月31日,在江西宜春一輛公交中巴車上,一名歹徒將5名乘客砍傷,柳艷兵不顧傷痛,勇敢奪下歹徒手中的刀,避免了更大傷亡。但柳與另一名同學因傷情嚴重,錯失高考。
  中國人都知道高考對一名高三學生意味著什麼。少年英雄讓人愛慕,英雄抱憾讓人生憐。“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”的社會情緒高漲。人民日報語重心長的說:“實際上他早已交上了另一份答卷”。網友也熱情洋溢地宣佈“他用生命通過了高考”,更有網友掀起一場助其上大學的活動,呼籲高校破格錄取這名品學兼優的學生。
  但不是唯有“破格”才能回報少年英雄帶給我們的驚喜與感動。高校破格錄取,涉及方方面面,比如高考公平、社會規則的嚴肅性、社會價值觀引導等等,茲事體大,值得商榷。
  柳艷兵當然值得嘉獎。它滿足了公眾對少年英雄的期待。我們通常所說的見義勇為,比如扶起摔倒老人,救助車禍傷者,大多力所能及,甚至是普通人原本都應做的。而柳艷兵冒著生命危險打擊犯罪,帶傷奪刀,其剛強血勇,大大超出常例的見義勇為。
  最讓公眾震撼的是,這幾乎是近年發生在公共場合暴力襲擊事件的一件特例--遇襲者竟能終止暴力、空手奪刃--而沒有逃跑和潰退,反而成功反擊,而帶領者竟是高三學生。當低風險的救助他人都成了稀缺風景,一場高風險的冒死抗暴,的確振奮了眾人,驗證了這個社會血性猶存,正義猶存。
  似乎怎樣的嘉獎都不為過。就像久旱逢甘霖,中國社會道德饑渴症積鬱至今,讓很多人因為一點愛與勇氣就能欣喜若狂。
  與網友的熱情相比,相關部門反應還算冷靜。教育部表示,待柳艷兵和另一位受傷考生康復後將為其組織單獨考試。面對“民意”,教育部在權屬範疇內行事,既表達了最大善意,又保持了相當理性。高校的表現也很剋制,如南昌大學向柳艷兵伸出橄欖枝,“願助其圓大學夢”。這顯然是鼓勵而非承諾,高校縱然愛賢惜才,也得遵循一定規則。
  由於見義勇為行為太過稀缺,民眾傾向於用同樣稀缺的東西以作回報,比如高考入學機會。雖然眾多考生還要千軍萬馬等著過獨木橋,但大家已迫不及待地讓這兩位一騎絕塵了。其情當然可鑒,但多少有些慷他人之慨的意味。見義勇為高考加分尚存較大爭議,直接“破格”保送的論調更是“出格”,需慎之又慎。
  有些時候,我們的社會如此渴慕英雄,人們對待英雄的方式,甚至與對待貧弱者差不多,喜歡習慣性地慷慨解囊,缺錢的給錢,缺名額的給名額。這樣做,有懲惡揚善的意義,但也不無弊端,其一,為一種價值隨意更改社會規則,會導致另一種價值弱化;其二,過度贊美和重賞英雄,或多或少給了眾人放下自身道德負擔樂得逍遙的理由。
  柳艷兵需要幫助和報償,但不是賞賜。補考是個好選擇,既補償了機會,也兼顧了公平。即使成績不理想,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規則範圍內,相信他們也能圓大學夢。  (原標題:我們的社會該怎樣報答英雄少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crrug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